CPU前沿|最新科研进展
栏目介绍
《最新科研进展》主要向您报道药大最新科研进展。希望能方便广大CPUer更多了解药大科研情况。科技创新,砥砺前行。(以下文章按照影响因子排序。)
1
姜虎林、郝海平团队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期刊ScienceAdva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药学院姜虎林、郝海平团队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期刊ScienceAdvance(IF 12.804)发表最新研究成果—Monocyte-derived multipotent cell delivered programmed therapeutics to reverse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我校博士研究生常鑫、邢磊副教授与博士研究生王译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郝海平教授与姜虎林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类进行性的、间质化肺部损伤疾病,中位生存期约为2-4年。在疾病发生过程中,II型肺泡上皮细胞的持续损伤是重要原因,其会促进肌成纤维细胞过度激活,从而导致肺组织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及肺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由于药物作用靶点单一、肺部有效药物蓄积量过低等原因,目前只能延缓病情而难以实现IPF的有效逆转。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报道一种基于多能细胞(MOMC)介导的“程序化模式”策略实现IPF的逆转治疗。研究人员用多肽c和E5修饰后的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包载虾青素和曲美替尼(PER),通过生物黏附的方式将MOMC与PER链接成细胞/药物纳米系统逆转体(MOMC/PER)。MOMC/PER依赖于MOMC的肺部归巢能力聚集于肺部的病变部位,通过酶响应后再靶向的程序化模式实现逆转IPF(图1)。
该研究模仿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的模式,通过MOMC实现治疗药物在IPF肺组织的有效蓄积。同时,融入“斩草除根”的策略,多靶点、协同调控纤维化通路,提高IPF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MOMC/PER具有比临床药物吡菲尼酮更大的潜力用于IPF的逆转治疗。鉴于体系较复杂,目前研究团队着力开展更为简单的体系来逆转特发性肺纤维化以及其成药性研究。
2
孙敏捷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Science子刊ScienceAdva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药学院孙敏捷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Science子刊ScienceAdvance(IF 12.804)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Targeting pulmonary tumor microenvironment with CXCR4-inhibiting nanocomplex to enhance anti-PD-L1 immunotherapy"。该论文第一通讯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我校博士研究生李昭廷同学为本文第一作者,孙敏捷教授为通讯作者。
2018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抗肿瘤免疫检查点治疗中所做出的贡献。近年来,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突飞猛进,各种抑制剂层出不穷。尽管此类抑制剂的使用在治疗特定类型的癌症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目前抗PD-1/PD-L1免疫检查点疗法仍然对大部分患者无效,其治疗的响应率依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其中,肿瘤微环境T淋巴细胞浸润不足是限制抗PD-1/PD-L1免疫疗法的关键因素。此外,高度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会降低效应T细胞的活化状态而限制抗PD-1/PD-L1免疫疗法的响应率。因此,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打破抗肿瘤免疫检查点治疗的桎梏,从而提出新的治疗策略已成为当今抗肿瘤免疫治疗的重中之重。
在本研究中,课题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了一种CXCR4拮抗的免疫调节纳米制剂(FX/siPD-L1@HP),并采用肺部给药的方式来递送该纳米制剂,以增强抗PD-L1免疫疗法,用于治疗原位Lewis肺癌和乳腺癌肺转移。最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该纳米制剂对CXCR4的抑制作用可减弱肿瘤胶原沉积及纤维化并促进效应T淋巴细胞浸润,进而增强抗PD-L1免疫疗效。在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中发现,FX/siPD-L1@HP能够增加钙网蛋白(CRT)在肿瘤细胞表面的暴露,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抗原递呈,从而增强免疫反应的正向调节。与此同时,FX/siPD-L1@HP可以降低肿瘤微环境中的髓样抑制细胞(MDSC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减少TGF-β和IL-10的分泌,从而减弱免疫反应的负向调节。综上,研究人员在错综复杂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寻找到限制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关键因素,选择与之密切相关的趋化网络信号轴(CXCR4/CXCL12)为调控干预靶点,在课题组前期多策略干预CXCR4通道调控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挖掘该靶点与抗PD-L1免疫阻断治疗的潜在联系,同时利用药剂学组装技术,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免疫调控,从而为突破临床免疫检查点治疗的瓶颈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药科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基金等资助。特别感谢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研究平台支持。
3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我校孔令义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期,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杂志(IF 5.076)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我校孔令义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Hyperforones A–C, benzoyl-migrated [5.3.1]-type 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loroglucinols from Hypericum forrestii”(Org. Chem. Front. 2020, 7, 1070-1076)。该论文于2020年3月在线发表,卢炜佳(2019级博士)和徐文军(师资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孔令义教授为通讯作者。
金丝桃属药用植物中新颖间苯三酚混源萜类活性分子的快速发现是我院孔令义教授课题组的研究特色之一。近期,我们采用基于1H NMR特征信号快速识别和HPLC-DAD导向分离的研究策略,从川滇金丝桃果实中快速分离鉴定了3个具有A型双环[5.3.1]十一烷母核且特征苯甲酰基片段发生“迁移”的间苯三酚混源萜类新骨架化合物(Hyperforones A–C)。在运用HRMS和1D & 2D NMR等技术确定平面结构和相对构型的基础上,我们采用CD激子手性法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并引入ECD/NMR高斯理论计算和DP4+可能性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其复杂结构进行了充分验证。在该类骨架的生源合成过程中,串联的半缩酮化/逆克莱森重排反应被认为可能是其结构中特征苯甲酰基发生“迁移”的关键步骤之一。
该论文的投稿和在线发表正值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时期,在论文发表后我们受编辑部邀请设计了一幅图片作为封面出版,为在抗疫工作中贡献力量的中药学科研人员加油鼓劲。
帮推须知
《最新科研进展》栏目旨在整理药大最新科研进展报道。诚挚希望各位老师如有新的信息可以于每月月底前将本月的科研进展发送至官微邮箱cpuweixin@163.com
精业济群存仁心,兴药为民济苍生|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招生宣传片震撼首发!
来源|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服务号
中国药科大学新闻网
编辑|李灿
指导|王琳琳